棚改故事里的中国温度:从宝鸡一隅窥见发展大局
你是否想过,一座城市的温度,藏在哪里?藏在高楼大厦的霓虹闪烁里?还是藏在车水马龙的喧嚣繁华中?或许都不是。它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,藏在那些被遗忘的群体,藏在那些为了改善他们生活而默默付出的人们的故事里。就像宝鸡市金台区宏文路棚户区改造的故事一样,它像一颗小小的火种,点燃了希望,温暖了人心。
故事的主人公张宝林,并非政府官员,而是一位民营企业家。他偶然接手了宏文路一个废弃工厂,却意外发现了周边棚户区的困境:房屋破败、污水横流、垃圾遍地……居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触目惊心的景象,深深震撼了张宝林。他决定,要用自己的力量,改变这一切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责任,更是一个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担当。他多方奔走,呼吁政府关注,最终促成了宏文路片区旧城改造项目的启动。
棚改之路,远比想象中艰难。居民、农民、国企、私企、个体户……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在一起,土地性质、房产证明也五花八门。有人漫天要价,有人拒不配合,拆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
3600多个日日夜夜,几十次,甚至上百次的谈判,张宝林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。他犹豫过,动摇过,但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,棚户区破败的景象、居民期盼的眼神,以及企业家和人大代表的责任感,都会再次激励他继续前行。尤其2017年李克强总理亲临视察,更让他倍感鼓舞,坚定了完成棚改的决心。
为了共和国总理的嘱托,为了棚户区群众早日住上新房,张宝林最大限度地舍弃自身利益,让利于民。他突破政策限制,为每户人家都争取了最大化的补偿,甚至自掏腰包为一位贫困的吸毒患者购买了新房。
正是这份为民情怀,最终创造了奇迹。200多户拆迁户全部顺利安置,无一人上访,刷新了宝鸡拆迁工作的纪录。这不仅是棚改工作的成功,更是民心工程的胜利。
宏文路棚户区的故事,只是中国棚改事业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中国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,累计投资超过13万亿元,惠及数亿居民。(数据来源:住建部官网)棚改,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,更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,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。
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“持续改善城镇老旧小区居住条件”。(数据来源:国务院官网)这表明,棚改依然是国家的重要民生工程。
试想一下,如果张宝林当初选择视而不见,那些棚户区居民的命运将会如何?如果政府没有积极响应,宏文路棚改又将如何推进?
宏文路棚改的成功,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,也离不开像张宝林这样的企业家的社会担当。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,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
另一个例子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“红色美丽村庄”建设。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,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,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,实现了乡村振兴。(案例来源:新华网相关报道)
这些案例都说明,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,更是民生的改善,是人民幸福感的提升。
在新的发展阶段,如何更好地推进棚改,如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?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、社会公平?
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,也需要企业家的积极参与,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我想问:你认为,除了政府和企业,普通民众还能为棚改事业贡献哪些力量?